荐言献策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3年  第11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大同-阳高MS5.8级地震前S波分裂异常变化
高原, 冯德益, 郑治真, 陈天长
1993, 11(2): 1-13.
摘要:
本文利用北京白家疃台数字地震记录资料探讨了1989年10月19日大同一阳高Ms5.8级地震S波分裂异常变化,所用方法为极化矢量转向法,即偏振分析法。初步结果表明,这次地震前(约从1988年9月开始)曾出现过S波分裂异常。震前快S波偏振优势取向为北东向,符合华北地区主压应力方向为北东向和北北东向的特征。由此得到,在北京与大同之间,地壳中直立平行排列裂隙取向亦为这一方向。本文结果说明,利用近震(200km左右)数字化记录可发现较大地震前S波分裂异常现象,增大了把S波分裂法应用于地震预报的可行性。最后,对比了近震与S波窗口内S波偏振的不同特征。
山西断陷带地热特征与地震活动性
吴乾蕃, 祖金华, 廉雨方, 谢毅真
1993, 11(2): 14-22.
摘要:
山西断陷带是我国著名的地震活动带之一,其地震活动频繁,强度大,震源浅,破坏性严重。山西断陷带地热场特征:各断陷盆地内部大地热流值或地温梯度值都比较高,吕梁山隆起区和太岳山丘陵区则比较低。提出清徐、临汾、蒲县、柳林四个地区的地壳、上地幔热结构,分别计算沉积岩层、花岗岩质层和玄武岩质层底部的温度和热流值。采用逐步逼近法计算浮山—临汾—蒲县剖面二维岩石圈地温结构。并用断陷盆地内的临汾、吕梁山隆起区的柳林、太岳山隆起区的沁源地区的大地热流值推导其岩石圈厚度和底部温度。地热异常影响着地震的孕育和发生,重点探讨了地球内热与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内在联系。
首都圈断层活动性研究
车兆宏
1993, 11(2): 23-34.
摘要:
本文分析了首都圈47处监测断层活动性的大地形变测点资料,给出了各处断层现今活动情况及速率。研究认为,首都圈现今应力场受华北区域应力场的支配,活动剧烈的断层主要有:沿河城—南口山前断层、八宝山—黄庄—高丽营断层、南口—孙河断层;1987年之后断层活动平均速率上升到0.40mm/年,应力场处于加强过程;应力集中地段在黄庄—高丽营断层北端、沿河城—南口山前断层北端,狼山断层、怀来—涿鹿北缘断层近年活动剧烈,其北端也是应力加强地区;构造运动的活跃与地震活动同步,目前构造运动继续处于活跃状态。上述应力集中地段的地震危险性应予以重视。
阳原盆地化稍营地区断层主要活动时期的研究
唐汉军, 刘行松
1993, 11(2): 35-44.
摘要:
研究一个地区断层主要活动时期是了解地壳构造运动或断层发育历史的基础。本文仍沿用了传统研究法,并将同位素法和石英形貌法测年与显微构造分析法引进到研究断层主要活动时期的工作中,取得了能相互映正的结果,最后确定阳原盆地化稍营地区的断层经历过:元古代前;燕山期;6~9千万年;上新世——早更新世和最后一次较强烈活动在20—30万年以前等五次主要活动时期。
工程场地构造稳定性分析及研究
赵成斌, 刘文超
1993, 11(2): 45-53.
摘要:
本文利用浅层人工地震勘探技术,采用水平多次迭加的工作方法,对黄河大学校园改建规划工程场地的构造稳定性进行评价。通过利用计算机和相应的资料处理软件,对原始资料进行预处理,速度分析,动、静校正,滤波和迭加,振幅均衡,偏移转换等处理,得到了场地300m以上的地层结构及构造形态。对结果分析表明:该场地第四纪以来一直处于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之中,但在沉积过程中伴随有局部运动和不均匀沉积现象;场地300m以上的沉积层在沉积过程中经历了约20次幅度、频度不等的升降运动,各反射界面基本上整套连续,横向上比较稳定,但也存在着局部起伏和错动。最后通过对资料的分析研究,为该场地未来建筑物的布局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忻定盆地的地震活动
武烈
1993, 11(2): 54-59,53.
摘要:
山西断陷带北部的忻定盆地,历史上曾发生过3次7级以上强震,是地震学界所关注的一个地区。本文较系统地从地震的空间展布、时间序列、应变释放、7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震源破裂区展布等方面研究了该盆地的地震活动性,均得出一些明确结论,这些结论对忻定盆地的危险区划及震情监视是有意义的。
1992年1月23日南黄海5.3级地震及其前兆异常特征
苏鸾声
1993, 11(2): 60-68.
摘要:
1992年1月23日南黄海发生5.3级地震,这是自1983年11月7日菏泽5.9级地震以后,山东地区发生的唯一的一次5级以上地震。本文对这一地震进行了总结,对该震的震源机制、余震序列、地震烈度和发震构造作了介绍。研究了这次地震前山东地区出现的各种前兆异常现象及其特征。最后,对地震发生前的预报情况和地震后的对策情况也做了简要介绍。
河北省沧州地区重力变化的初步分析
陈素改
1993, 11(2): 69-74.
摘要:
重力复测资料表明,沧州地区出现趋势性变化,最大变幅达92×10-8m/S2。本文的分析结果认为,这种变化部分与沧州地区地面沉降有关,部分与地壳深部的变异因素有关,不排除该地区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
地震地电阻率前兆异常特征及其机理研究
王志贤, 汪志亮, 赵成达, 余素荣, 彭远黔
1993, 11(2): 75-79.
摘要:
本文在全面整理我国大陆二十余年来的地电阻率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地电阻率前兆异常特征及其与地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给出地震强度(震级)与异常时间和震中距乘积的对数呈线性关系的实用结果,研究了不同类型地震地电阻率短临前兆特征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探讨了地电阻率前兆变化的机理。
华清池4#泉水氡及气体组分含量突跳原因探讨及干扰排除
师亚芹, 王彩云
1993, 11(2): 80-88,82.
摘要:
通过对临潼华清池4#泉的抽水试验,得出了该观测点水化组分氡、氦、氧含量突跳是因抽水井随机性的停泵或开泵引起的结论,突跳量的大小与停、开泵时间的长短有关,并给出了定量排除方法。其试验结果可供类似于4#泉的其它观测点借鉴。
宁镇地区稀有气体中He同位素分析的初步结果
徐玉华, 唐振芳, 宋峰, 王志强, 王先彬, 陈践发
1993, 11(2): 89-94.
摘要:
本文主要报告南京——镇江地区5个采样点3He/4He比值重复测量结果,它们在(6.18±0.17)×10-6至(3.12±0.08)×10-7之间变化。最高值来自42C左右热泉(汤泉)的气泡气、最低值来自人工钻孔——句容自流水水溶气。
5个点的3He/4He比值(Rs)可分成两种类型、一类Rs值明显高于大气中3He/4He值(Ratm),分别是4.4Ratm和4.1Ratm,这是本项研究中首次测到的。另一类则低于Ratm。
以上两种类型气体Rs的差异,反映了气体的来源和成因上的差异,也反映了采样点地质背景特征的不同,本区温泉气体中Rs的高值可能与新生代以来的岩浆活动有关,是富3He的原始的幔源He仍在继续从地球深处向外排放的证据。
使科技档案更好地为地震科研服务
伍庆华
1993, 11(2): 95-96.
摘要:
档案工作的目的,是发挥档案的作用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