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言献策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4年  第2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华北卫片的线性破裂同地壳厚度及构造应力场的关系
刘光夏
1984, 2(1): 1-5.
摘要:
在华北(东经104°~122°, 北纬34°~41°)136万平方公里面积内, 使用123张1:100万陆地卫星(LANDSAT~1、2、3)的黑白多光谱扫描照片镶嵌, 解译出了各类线性破裂4737条1), 发现它们同地壳厚度之间存在某种比例关系, 并与某些岩石破裂实验结果相对应;在大范围量测和统计两组破裂的夹角时, 又发现其锐角指向可能反映大区应力场的主压应力轴向, 同其他方法得到的结果符合较好。本文是卫片地质解译同地壳构造和大区应力场关系的一次探讨。
近年来阴山~燕山地震带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
孙加林, 武慧聪
1984, 2(1): 6-14.
摘要:
1966年至1969年, 在我国华北的东部, 先后发生了邢台6.8、7.2、河间6.3、渤海7.4级地震, 依据这些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和迁移的趋势, 当时我国地震界曾提出辽南地区可能是未来强震发生的一个重要地点的预报意见。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在预料之中发生了。1975年底, 有人提出:"海城地震可能是一个转折, 东西向的华北块体北界将出现地震活跃"1), 并提出几个可能发震地点。相隔仅三个多月, 1976年4月6日在阴山-燕山地震带中段的和林格尔发生了6.3级地震;接着7月28日在该带东段的唐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7.8级大地震;9月23日又在该带西段的巴音木仁发生了6.2级地震, 这其间还发生了磴口震群, 凉城震群等。致使华北块体的北界长达近1000公里的条带上呈现了强震集中的活跃状态。以后几年, 又先后发生了1979年五原6.0、1981年丰镇5.8、1983年磴口5.2级地震和一些震群。本文试图对海城7.3级地震后, 阴山一燕山地震带发生的这一系列强震、中强地震, 在时间进程, 空间演变和其发震机制等方面的某些特征作一次探讨。
山西地震活动特点分析
赵学普, 杨广才
1984, 2(1): 15-21.
摘要:
本文对山西有史料记载以来的强震和有仪器记录的三级以上的地震活动, 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研和分析, 认为山西地震的震中分布具有区域的稳定性, 但震源深度变化较大;在时间进程上有高潮期和平静期之分, 在同一活动期内其活动频度和强度又有高低相间的起伏变化。地震序列以主震型和震群型为主, 但各区域有着明显的差别。根据宏观资料, 极震区等震线长轴方向分布很有规律, 同微观资料震源机制解有明显的一致性, 说明山西历史强震和现代地震活动是在同一基本应力场作用下发生的, 在较长的地质时期具有一定的继承性。由此推断今后山西发生强破坏性地震, 仍可能是在此应力场作用下, 沿着北北东或北东东最大剪切应力方向上发生。
两次溧阳中等强度地震前空区、活化图象的统计特征
魏光兴, 赵兴兰, 聂振海, 顾贞庆
1984, 2(1): 22-26.
摘要:
本文对1974年和1979年两次溧阳中等地震(近震震级分别为5.8、6.3)前的小地震空区、活化图象的动态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假设单位时间的发震次数服从泊松分布, 并利用其检验各时段小地震频数的概率, 表明震前活化、复活期的频数剧增不是随机因素引起, 而属时间分布异常;同时引入描述地震聚散性的参数——平面集中度Pr, 对小震活动不同时段(纯空白区除外)计算结果表明, 溧阳6.3级地震前的园环形空区阶段Pr值最大, 即平面分布异常显著。文章最后讨论了震前空区、活化图象显著与否, 与其背景地震活动水平高低有关, 在地震预报实践中, 必须注意在不同地区寻找不同的显著性指标。
地震空区与大震关系的不唯一性
陈章立, 薛峰
1984, 2(1): 27-32.
摘要:
本文采用一定的标准, 对华北、川滇和甘宁地区1970至1981年震级为ML≥3.0的地震空区进行了普查和分析, 在25个地震空区图象中, 在空区或其边缘发生中强以上地震(华北、甘宁取Ms≥5.0;川滇地区取Ms≥6.0)占空区总数44%, 其余空区均因发生了一系列中小地震而瓦解。分析画出的空区外围环形带内地震频度变化特征, 将有助于寻找与中强以上地震有关的空区。但是, 无论如何, 空区与未来中强以上地震发生的关系不是唯一的。
冀中及唐山地区地下水氚和氧-18同位素组成的某些特征
邓禹仁
1984, 2(1): 33-36,69.
摘要:
本文讨论了氚天然示踪剂在雪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中有规律的含量变化, 探索唐山强震孕震区地下水形成、运动过程和冀中拗陷地下热水形成时间, 进而提高鉴别地震信息能力等与地震预报研究有关的一些问题。扼要阐述了地下热水中重氧同位素O18的含量变化(δO18=-11.44‰——-4.48‰。)及其原因, 并以此论证了它们系大气降水经历不同环境介质深循环的成因和迳流条件的差异。文内还对由同位素数据所揭示的唐山(较高的O18含量)、邢台极震区(δO18由震前的-8.49‰增至震后的-7.7‰——-6.95‰)孕震环境中某些深部热动力学特征及同位素震兆显示进行了初步探讨。近二十年来, 随着同位素分析技术的发展, 水的同位素分析, 已成为水文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的现代研究方法之一。地震工作者在研究和利用水化学组成进行地震预报尝试的同时, 目前已开始注意到研究水本身组成的重要意义。天然水中除H2O18分子外, 还有HDO16、H2O18等较重的水分子。它们的分子量不同, 故在天然水的循环过程中, 由于同位素效应而使各种成因天然水的D、O18含量产生微小差别。研究孕震过程中的同位素效应是很有意义的工作。氚既是氢的一种宇宙成因放射性同位素, 也是近三十年来热核试验的产物。氚的半衰期为12.26年, 蜕变时放射出β射线并变为非放射性的元素He3。HTO水分子在天然水循环过程中不断衰变, 降水或地表水渗入含水层以后, 它的氚含量就会随时间呈指数下降, 时间越长, 水中氚含量越低。因此, 水中氚含量的测定, 能提供关于地下水形成时间的信息。
提高连续测氡仪脱氡装置稳定性的一种方法
王永才
1984, 2(1): 37-41.
摘要:
探测氡及其子体的α粒子的连续测氡仪, 能否长期稳定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自动脱氡装置的性能。目前所用的脱氡装置, 大体可分为三类:(1)喷嘴型, 主要由进水容器、喷嘴和排水容器组成;(2)喷雾型, 主要由储水槽、喷雾室、排水容器和抽气泵组成;(3)分离室型, 硫化锌闪烁体直接涂于分离室顶部内表面, 气体不流动或内循环。
单井垂向全空间电阻率观测实验
王志贤, 王玉伍
1984, 2(1): 42-45.
摘要:
本实验试图通过单井垂向全空间四极对称布极装置, 测量地下灰岩电阻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这种方法较能有效地消除地表层干扰的影响, 从而获得了年变幅度低于2.0%的平稳灰岩电阻率资料。
地磁总强度外场改正台控制范围的分析
姚法章
1984, 2(1): 46-52.
摘要:
本文通过地磁总强度资料的变化场改正误差分析, 认为由于一次较大地震在150公里内仅能引起总强度5~10伽马的异常量, 所以, 变化场改正误差(包括仪器观测误差)必须小于±2.0伽马。因而了解台站所处地域外场变化的均匀范围是很必要的。一般情况下, 外场改正的台组应选择相同台基磁性, 台组距不应大于150公里。
三峡地区地壳应力场与地震活动
韩晓光, 李蓉川
1984, 2(1): 53-57.
摘要:
本文运用震源机制、形变测量及构造形迹等资料对该区孕育地震的应力环境及其构造运动类型进行了分析, 认为该区同时受有水平力和垂直力的共同作用。并且讨论了两种力对本区地震活动的影响。
关于1290年武平路地震震级讨论
胡廷荣
1984, 2(1): 58-62.
摘要:
1290年9月27日(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八月癸巳)夜, 在今内蒙古宁城县大明乡附近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这就是当时引起"人民震惊"的武平路地震。根据史料记载, 1971年出版的《中国地震目录》将这次地震定为6(3/4)级, 震中烈度九度。武平路地震是元代三大地震中为首的一个, 是华北地震平静期进入第二个活跃期的转折点。这次地震所处的宁城一义县地震带1)的中强地震活动, 在历史上与山西地震带的中强地震活动, 有较密切的呼应关系。因此, 有必要对这次地震进一步做些探讨。本文根据最近对武平路地震极震区大明塔震害调查考证2)及对某些史料的重新评定, 对武平路地震的震级进行粗浅讨论, 并提出震级修改意见。
关于强震预报研究问题的讨论
曾秋生
1984, 2(1): 63-69.
摘要:
本文运用地质力学观点, 从地震地质角度, 对强震预报提出了某些看法。并认为, 基础工作是查明大地震发生的构造条件;关键是研究地壳应力场活动特征, 大地震趋势性前兆对预报强震是重要的。
前兆电阻率的实验研究
王新华
1984, 2(1): 70-75,5.
摘要:
近十几年来, 在现场观测、实验室及理论方面对地震的电性前兆已作了不少的研究工作。在此期间, 基于岩石的膨胀理论而提出的两种地震孕育模式也促进了地电的研究。尽管这两种模式遇到了相当的困难, 但地电方法作为探索地震预报的手段之一, 却日益受到重视。这是由于岩石的电阻率与应力应变场有密切的关系, 对应变的变化有灵敏的放大作用, 特别是在小应变的情况下, 其放大系数可达104-105, 并且在许多地震前都观测到了电阻率的明显变化, 所以, 它是一种有希望的手段。
关于北京地区断层位移观测网复测周期的讨论
王宋贤, 沈建华
1984, 2(1): 76-80.
摘要:
目前北京地区开展的断层位移测量, 是用一等基线测量和一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作业的。其目的是为较大地震的中长期预报和地震科学研究提供依据。基线测量和水准测量的观侧包含着一定的误差, 现行的规范细则规定了一定的限差, 这种限差一般是中误差的2-3倍。当观测误差大于相邻两期的变化量时, 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说明断层没有什么活动, 属正常的范围。当相邻两期的变化量大于观测允许误差时, 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说明断层有活动, 另一种可能是外界干扰的影响。这种变化量不一定是地震的前兆。在讨论复测周期之前, 必须了解目前观测结果所达到的精度。据统计, 目前基线观测相对比较稳定。因此, 本文着重分析短水准测量的精度, 以此为基础分析各测点的观测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