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顾林生.东京大城市防灾应急管理体系及启示[J].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7(2):5-14.
|
[2] |
刘静坤,顾林生.澳大利亚危机管理信息拓展计划[J].城市与减灾,2009(1):12-16.
|
[3] |
郭明霞,扶庆松.虱外灾害社会救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J].社科纵横,2009(4):56-58.
|
[4] |
顾林生.国外减灾政策的动态研究[J].中国减灾,2009(7):5-8.
|
[5] |
徐富海.意大利地震及其灾害管理体制[J].中国减灾,2009(4):38-40.
|
[6] |
顾林生.日本“3.11”大震的灾情特点及应急管理[J].行政管理改革,2011(5):33-38.
|
[7] |
顾林生.日本“3·11”大地震后国家减灾政策的反思与走向[J].中国减灾,2013(6):21-24.
|
[8] |
卢为民,马祖琦.国外灾害治理的体制与机制初探——经验借鉴与思考[J].浙江学刊,2013(5):129-134.
|
[9] |
郭子平.日、美、中自然灾害类公共危机治理的经验与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3(2):31-33.
|
[10] |
徐雯.美国灾害应对及社会工作介入[J].社会工作,2010,23:52-54.
|
[11] |
沈文伟.社会工作与灾害管理[J].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10(2):36-53.
|
[12] |
白泽政和.应对地震灾害的社会工作的方法与开发——借鉴阪神淡路大地震、中越大地震、东日本大地震的经验教训[J].社会工作,2012(4):9-14.
|
[13] |
谢晶莹.加强应急管理检验政府行政能力的试金石[J].中国公共安全,2007(6):123-127.
|
[14] |
谢晶莹.国家公共安全:现代文明社会建设的重点[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6(3):12-16.
|
[15] |
康晓强.资助型公益组织与灾害治理——以南都公益基金会参与汶川地震治理为例[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286-290.
|
[16] |
梁恒谦,夏保成,刘德林. 自然灾害脆弱性研究综述[J]. 华北地震科学,2015, 33(1):11-18.
|
[17] |
孔庆茵,侯玲.突发性灾害治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良性互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19-126.
|
[18] |
贺璇,王冰.中国突发事件应急治理的变迁与成长——构建政府-社会-市场三维互动框架[J].学习与实践,2014(11):59-65.
|
[19] |
张亚伦.关于社会组织在灾害治理中的作用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1-43.
|
[20] |
徐选国. “国家-社会”关系范式下灾害社会工作的生成机制研究——以四川社会工作实践为例[J].天府新论,2014(2):126-132.
|
[21] |
邓宁华.社会工作在自然灾害救助中的介入[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8,18(4):29-32.
|
[22] |
沈黎.灾害预防的社会工作视角[J].中国社会工作,2008,36:21.
|
[23] |
刘斌志.社会工作视阈下地震灾后社区重建的域外经验与本土探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6(3):22-25.
|
[24] |
刘小霞.本土志愿者:灾后社会重建的重要内源力[J].社会工作,2009,22:44-47.
|
[25] |
孙建春.社会工作:防灾减灾的“软驱”力量——大力发展灾害社会工作充实防灾减灾专业力量[J].中国减灾,2010(7):4-7.
|
[26] |
曲绍旭,周沛.论灾害救助中的社会救助网络构建与社会工作介入[J].社会工作,2010(6):4-7.
|
[27] |
周昌祥.灾害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工作研究——以中国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为例[J].社会工作,2011(4):19-24.
|
[28] |
张粉霞,张昱.化危机为转机:国际灾害社会工作研究综述[J].社会工作,2014(1):141-149.
|
[29] |
郝柱,万江红.系统视角下的灾害社会工作[J].社会工作,2008,20:19-21.
|
[30] |
贾晓明.地震灾后心理援助的新视角[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7):882-885.
|
[31] |
程中兴.灾害社会工作介入的三个问题[J].社会工作,2009(8):9-11.
|
[32] |
刘斌志.震后失依青少年哀伤经验的社会工作研究——基于汶川地震灾区的深入访谈[J].社会工作,2013(1):77-85.
|
[33] |
严樨.民族地区灾害社会工作介入路径分析[J].社会工作,2013(1):65-70.
|
[34] |
乔益洁,赵文财.经验与反思:玉树灾害社会工作与社区重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6.
|
[35] |
严宪,袁阳.多元力量介入下地震灾区失学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4,14(2):1-4.
|
[36] |
何乃柱.文化识盲与文化能力——民族地区灾害社会工作实务中的文化问题[J].开发研究,2014(3):82-86.
|
[37] |
边慧敏,林胜冰,邓湘树.灾害社会工作: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汶川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开展情况的调查[J].中国行政管理,2011(12):72-75.
|
[38] |
谭祖雪,周炎炎,邓拥军.我国灾害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5.12”汶川地震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6):5-11.
|
[39] |
徐选国,周小燕.芦山震后社会力量介入的实证调查[J].中国社会工作,2013,27:48-49.
|
[40] |
张粉霞,张昱.灾害社会工作的功能检视与专业能力提升[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6):98-106.
|
[41] |
柴定红,周琴.我国灾害救援社会工作研究的现状及反思[J].江西社会科学,2013(3):190-195.
|
[42] |
刘兵.灾害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问题思考——以芦山地震为例[J].新西部:下旬·理论,2014(1):23-24.
|
[43] |
周利敏.大陆灾害社会工作实务反思与本土化启示——基于四川5·12大地震以来的实务经验[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6):25-32.
|
[44] |
张英,顾林生.将灾害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小学校长,2011(6):29-30.
|
[45] |
李晔霖,胡坚鑫,谢舜光,等. 广州防震减灾普及宣传工作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华南地震, 2013, 33(2): 86-92.
|
[46] |
魏志江.建交年来中韩在环境生态和灾害治理领域的共同应对与合作[C].韩国学论文集:第二十一辑,2013:68-77.
|
[47] |
呼唤.政府救灾减灾指导思想比较研究[J].人民论坛:中旬刊,2012(7):208-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