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震灾害救助管理研究综述

苗春兰, 谭刚

苗春兰, 谭刚. 我国地震灾害救助管理研究综述[J]. 华北地震科学, 2015, 33(2): 30-35.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2.006
引用本文: 苗春兰, 谭刚. 我国地震灾害救助管理研究综述[J]. 华北地震科学, 2015, 33(2): 30-35.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2.006
MIAO Chun-lan, TAN Gang. Review of Earthquake Disaster Relief Management in China[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2015, 33(2): 30-35.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2.006
Citation: MIAO Chun-lan, TAN Gang. Review of Earthquake Disaster Relief Management in China[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2015, 33(2): 30-35.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2.006

我国地震灾害救助管理研究综述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苗春兰(1978—),女,山东定陶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监测工作.E-mail:mcl@seis.ac.cn

  • 中图分类号: P315.052;P315.95

Review of Earthquake Disaster Relief Management in China

  • 摘要: 通过梳理地震灾害救助管理相关研究成果发现,现有研究强调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灾害救助管理经验的借鉴,重视国家减灾政策、法律和制度建设,对灾害救助管理的多元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灾害救助的作用达成了共识,突出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助管理的优势并进行灾害社会工作实践经验总结。在风险社会,我国地震灾害救助管理的发展方向应是重视防震减灾教育、加强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在灾害救助管理中的作用和优势,这也是我国地震灾害救助管理进一步研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relief management in China, it is found that existing works emphasize on the reference to the disaster relief management experience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istrict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national disaster reduction policy, law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In the disaster relief management, the multiple main bodies of disaster relief management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reach a consensus. The advantages of social work in disaster relief management are highlighted and disaster social work practice experiences are well summarized. In the future, earthquake disaster relief management should be pay more attention to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global governance mitigation of earthquake disasters, promotes the work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disaster relief.
  • [1] 顾林生.东京大城市防灾应急管理体系及启示[J].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7(2):5-14.
    [2] 刘静坤,顾林生.澳大利亚危机管理信息拓展计划[J].城市与减灾,2009(1):12-16.
    [3] 郭明霞,扶庆松.虱外灾害社会救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J].社科纵横,2009(4):56-58.
    [4] 顾林生.国外减灾政策的动态研究[J].中国减灾,2009(7):5-8.
    [5] 徐富海.意大利地震及其灾害管理体制[J].中国减灾,2009(4):38-40.
    [6] 顾林生.日本“3.11”大震的灾情特点及应急管理[J].行政管理改革,2011(5):33-38.
    [7] 顾林生.日本“3·11”大地震后国家减灾政策的反思与走向[J].中国减灾,2013(6):21-24.
    [8] 卢为民,马祖琦.国外灾害治理的体制与机制初探——经验借鉴与思考[J].浙江学刊,2013(5):129-134.
    [9] 郭子平.日、美、中自然灾害类公共危机治理的经验与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3(2):31-33.
    [10] 徐雯.美国灾害应对及社会工作介入[J].社会工作,2010,23:52-54.
    [11] 沈文伟.社会工作与灾害管理[J].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10(2):36-53.
    [12] 白泽政和.应对地震灾害的社会工作的方法与开发——借鉴阪神淡路大地震、中越大地震、东日本大地震的经验教训[J].社会工作,2012(4):9-14.
    [13] 谢晶莹.加强应急管理检验政府行政能力的试金石[J].中国公共安全,2007(6):123-127.
    [14] 谢晶莹.国家公共安全:现代文明社会建设的重点[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6(3):12-16.
    [15] 康晓强.资助型公益组织与灾害治理——以南都公益基金会参与汶川地震治理为例[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286-290.
    [16] 梁恒谦,夏保成,刘德林. 自然灾害脆弱性研究综述[J]. 华北地震科学,2015, 33(1):11-18.
    [17] 孔庆茵,侯玲.突发性灾害治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良性互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19-126.
    [18] 贺璇,王冰.中国突发事件应急治理的变迁与成长——构建政府-社会-市场三维互动框架[J].学习与实践,2014(11):59-65.
    [19] 张亚伦.关于社会组织在灾害治理中的作用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1-43.
    [20] 徐选国. “国家-社会”关系范式下灾害社会工作的生成机制研究——以四川社会工作实践为例[J].天府新论,2014(2):126-132.
    [21] 邓宁华.社会工作在自然灾害救助中的介入[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8,18(4):29-32.
    [22] 沈黎.灾害预防的社会工作视角[J].中国社会工作,2008,36:21.
    [23] 刘斌志.社会工作视阈下地震灾后社区重建的域外经验与本土探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6(3):22-25.
    [24] 刘小霞.本土志愿者:灾后社会重建的重要内源力[J].社会工作,2009,22:44-47.
    [25] 孙建春.社会工作:防灾减灾的“软驱”力量——大力发展灾害社会工作充实防灾减灾专业力量[J].中国减灾,2010(7):4-7.
    [26] 曲绍旭,周沛.论灾害救助中的社会救助网络构建与社会工作介入[J].社会工作,2010(6):4-7.
    [27] 周昌祥.灾害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工作研究——以中国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为例[J].社会工作,2011(4):19-24.
    [28] 张粉霞,张昱.化危机为转机:国际灾害社会工作研究综述[J].社会工作,2014(1):141-149.
    [29] 郝柱,万江红.系统视角下的灾害社会工作[J].社会工作,2008,20:19-21.
    [30] 贾晓明.地震灾后心理援助的新视角[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7):882-885.
    [31] 程中兴.灾害社会工作介入的三个问题[J].社会工作,2009(8):9-11.
    [32] 刘斌志.震后失依青少年哀伤经验的社会工作研究——基于汶川地震灾区的深入访谈[J].社会工作,2013(1):77-85.
    [33] 严樨.民族地区灾害社会工作介入路径分析[J].社会工作,2013(1):65-70.
    [34] 乔益洁,赵文财.经验与反思:玉树灾害社会工作与社区重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6.
    [35] 严宪,袁阳.多元力量介入下地震灾区失学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4,14(2):1-4.
    [36] 何乃柱.文化识盲与文化能力——民族地区灾害社会工作实务中的文化问题[J].开发研究,2014(3):82-86.
    [37] 边慧敏,林胜冰,邓湘树.灾害社会工作: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汶川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开展情况的调查[J].中国行政管理,2011(12):72-75.
    [38] 谭祖雪,周炎炎,邓拥军.我国灾害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5.12”汶川地震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6):5-11.
    [39] 徐选国,周小燕.芦山震后社会力量介入的实证调查[J].中国社会工作,2013,27:48-49.
    [40] 张粉霞,张昱.灾害社会工作的功能检视与专业能力提升[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6):98-106.
    [41] 柴定红,周琴.我国灾害救援社会工作研究的现状及反思[J].江西社会科学,2013(3):190-195.
    [42] 刘兵.灾害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问题思考——以芦山地震为例[J].新西部:下旬·理论,2014(1):23-24.
    [43] 周利敏.大陆灾害社会工作实务反思与本土化启示——基于四川5·12大地震以来的实务经验[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6):25-32.
    [44] 张英,顾林生.将灾害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小学校长,2011(6):29-30.
    [45] 李晔霖,胡坚鑫,谢舜光,等. 广州防震减灾普及宣传工作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华南地震, 2013, 33(2): 86-92.
    [46] 魏志江.建交年来中韩在环境生态和灾害治理领域的共同应对与合作[C].韩国学论文集:第二十一辑,2013:68-77.
    [47] 呼唤.政府救灾减灾指导思想比较研究[J].人民论坛:中旬刊,2012(7):208-209.
  • 期刊类型引用(4)

    1. 喇蕊芳,张在旭,张旭,白鹏飞. 基于NetLogo的地震救援多主体协同仿真研究. 华北地震科学. 2021(04): 19-27 . 本站查看
    2. 王云峰,丁晓茜. 地震灾害后频繁余震对群众心理应激情绪影响建模分析. 灾害学. 2020(01): 167-171 . 百度学术
    3. 薛莹莹,贺山峰,王欣. 城市居民内涝灾害风险感知调查研究——以郑州市为例. 河南科学. 2019(05): 854-860 . 百度学术
    4. 苏飞,何超,黄建毅,国志兴. 灾害风险感知研究现状及趋向. 灾害学. 2016(03): 146-151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151
  • HTML全文浏览量:  300
  • PDF下载量:  137
  • 被引次数: 4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4-12-16
  • 刊出日期:  2015-06-1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