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utenberg and Richter在1944年发现震级M与地震频次N之间似乎存在某种数学关系,同时收集大量地震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两者之间的统计关系logN=a-bM[1]。其中,a和b为常数,a表示研究区域地震活动水平,b表示研究区域不同震级的相对分布,该关系提出后广泛应用于地震频次计算。此后,研究人员通过岩石实验发现,介质的应力水平不断增加时b值会呈现逐渐减小趋势[2-3],对于整个板块同样发现b值的变化可以反映介质的应力变化,该现象被称为高应力闭锁[4]。而高应力闭锁断层是地震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人员运用b值与应力的关系寻找断层附近的应力闭锁区域,从而对地震预报提供参考[5]。该理论在众多震例中不断被验证,如2004年印尼Mw9.1地震[6]、2008年汶川MS8.0地震[7]。因此,可以利用b值的变化研究该区域应力变化,进而寻求其与地震发生的关系[8]。
2020年7月12日河北唐山市发生MS5.1地震(39.78°N,118.44°E),震中位于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余震区内,距唐山7.8级地震震中57 km。该区域位于冀渤拗陷与燕山隆起汇合处,地形由北到南逐渐降低[9]。震中附近存在3条断裂带,分别为陡河断裂、长山-巍山断裂、古冶-唐山-王兰庄断裂。
本文从大尺度区域(38°~41°N,114°~120°E)及小尺度区域(39°~40.5°N,117.5°~119.5°E)分别对2009年1月至唐山MS5.1地震前的地震目录进行统计,分析不同尺度研究区域选择对唐山MS5.1地震前b值变化研究特征的影响。同时,研究b值变化与地震发生的关系,为该区域地震发生提供预测和地震发生风险提供参考。
-
本文研究所选用地震目录来源于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https://data.earthquake.cn/),中国地震局“十五”重大工程项目“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的运行,实现了国家地震台网和区域地震台网的统一编目。地震目录选取时间为2009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12日,研究范围分别为大尺度区域38°~41°N、114°~120°E,及小尺度区域39°~40.5°N、117.5°~119.5°E。图1为时间统计范围内大尺度区域地震位置,虚线框为小尺度区域研究范围,实线框为唐山7.8级地震余震区,红色五角星为唐山MS5.1地震震中。图1可以看出,本次MS5.1地震位于唐山7.8级地震余震区中区,该统计范围内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次,即2020年7月12日唐山MS5.1地震。
-
最大似然法为Aki在1965年提出的b值计算方法,该方法先对研究区域进行网格化,然后计算每一个网格的b值,进而降低少数地震对区域整体b值结果的影响[10]。其计算b值的方法:
$$ b=\frac{\mathrm{l}\mathrm{g}e}{M-{(M}_{\mathrm{c}}-\frac{\Delta M}{2})} $$ (1) 式中:
$ M $ 为震级;$ \Delta M $ 为震级分档,本次地震目录震级分档为0.1。计算误差的方法:$$ \delta b=2.30{b}^{2}\sqrt{\frac{\displaystyle\sum\nolimits_{i=1}^{n}({M}_{i}-\overline M {)}^{2}}{n(n-1)}} $$ (2) 式中:
$\overline M$ 为平均震级;$ n $ 为本次计算所选地震目录数量。 -
由于中强地震的发生会引发一系列余震,这将改变该地区的地震频次[11],因此在进行b值变化研究时,应对地震目录内主震的余震进行剔除[12]。在对余震进行剔除时为避免地震删除过多影响地震目录完整性,在实际操作中多对地震目录内5.0级以上地震余震进行删除。对于5.0级以下地震由于余震较小不好区分,不对其进行余震删除,而选用最小完整性震级以上地震进行计算[13-16]。本文最小完备震级采用最大曲率法进行确定,由图2可以看出最大曲率处MC为1.0,即研究区域该时间段内最小完备震级MC=ML1.0。因此本次研究将选取ML1.0以上地震进行b值研究。
地震频次可以反映该地区地震的活跃度。众多研究表明,大震发生前会出现地震平静期,该现象对应地震频次变小的时期[17-19]。图3为研究区域1.0级以上地震月累计频次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地震月平均频次为15,但大多数月份地震频次集中在平均频次附近,未发现明显地震平静期。这可能由于研究区域较大,无法用大范围的小震频次来解释一个断层的闭锁。
-
本文研究时长为11年6个月,跨度较大。为更好研究该地区b值的变化趋势,将对b值以月为单位进行时间扫描计算,得出研究区域平均b值为0.87(图4)。图中虚线表示平均b值位置,可以发现该区域M≥4.0地震多发生在低b值时,唐山MS5.1地震发生前b值出现上升,而后回落到较低值。
对研究区内b值高于平均值时间段内的地震目录进行分析,发现地震主要表现为小震、多震,几乎无中强震发生,而中强震多发生在b值小于平均值的年份。因此,可以看出b值的变化可能与震级有一定的关系,中强震发生前b值往往处于平均值以下,当b值处于平均值以上则表现为小震多发的现象。因此,将b值变化作为预测中强震发生的可能性是可行的。
-
b值时间扫描结果证明b值的变化与中强震有一定的关系,可以作为地震预测时间上的参考。但研究区域较大,仅从时间扫描特征无法准确给出地震可能发生的区域。要实现通过b值分析对研究区内中强震发生的时间、空间给出预测范围,就要对b值进行空间扫描,分析研究区域内b值处于异常状态的地区。根据研究区域地震分布特点[20-22],本文将经纬度步长设为0.1,并以此进行网格化选取半径50 km内的地震进行扫描。为保证结果的可信度,单个网格内地震数量要求不少于30个,以每个网格点为单位计算b值。然后根据每个网格点的b值做出研究区域b值空间分布,如果网格点地震数量达不到要求则进行空白处理。
利用2009年1月至2020年7月的地震目录进行b值空间扫描,得到研究区域震前的b值空间扫描图(图5)。图5表示该时间段内不同地区的b值,用不同颜色表示出来,颜色越红则该区域b值越低,该区域也就越危险。从b值空间扫描图可以看出,该区域内b值范围在0.5~1.0之间。震中所在的唐山7.8级地震余震区b值在0.7~0.8之间,处于平均值水平,而非低b值区域,但在北京西南方向存在明显的低b值区域。对于这一特殊现象,本文将对b值空间扫描图进行时间分割,分析研究区域b值空间的变化特征(图6)。
图6将研究区域分为3个时间段,分别为2009—2013年、2014—2017年、2018年至震前,可以清晰地看出不同区域b值变化的过程。图6a涿鹿地区b值较低,该区域在2014年9月6日发生4.3级地震。表明2009—2013年该地区处于应力增加状态、b值较低,为地震危险区,因此引发河北涿鹿4.3级,地震发生后该区域b值逐渐恢复正常,因而图6b中该区域b值处于正常值。图6b中的3处低b值区也能很好地与2016年河北尚义4.0级地震、2017年渤海3.9级地震、2018年河北永清4.3级地震相对应,验证了低b值区域发生中强震的可能性较大。图6c中也存在3个低b值区,其中渤海区域低b值区一直存在,因其处于海域无法更好对其进行监测。而河北怀安-北京为新增低b值区,应加强对该区域的研究与观测。同时,该低b值区目前已发生2019年河北怀安3.6级地震、2020年北京门头沟3.5级地震、北京房山3.2级地震,本次唐山MS5.1地震前最大地震2019年南丰4.7级地震也发生在低b值区,再一次验证将b值作为地震预测的可行性。
图6c可看出唐山7.8级地震余震区b值虽然低于平均值但不是很低,没有明显低异常状态存在。同时,唐山MS5.1地震震中位置低异常也不明显。但对比图6a~6c可发现唐山MS5.1地震震中颜色逐渐变红,b值呈现逐渐降低的过程,但仍处于平均值附近,不能用b值理论很好的解释。因此,本文将继续从小尺度区域对该地震继续进行分析。
-
本文将进一步对震中附近小尺度区域(39°~40.5°N,117.5°~119.5°E)进行b值分析,寻求b值变化与唐山MS5.1地震更为明显的关系。同大尺度区域一样,首先对b值进行频次变化研究(图7)。从图7可以看出,该区域月平均频次为8,丰南M4.1地震前7个月地震频次在平均频次线以下;唐山4.7级地震前几乎从2011年开始地震频次就处于较低范围,昌黎4.2级地震前4个月地震频次处于较低值,唐山4.1级地震前8个月地震频次处于较低值,丰南4.5级地震前7个月地震频次处于较低值;本次唐山MS5.1地震前也存在6个月b值较低月份。在小尺度区域可以较为清晰地发现地震平静期,该区域内4级以上地震发生前几乎存在半年以上地震平静期。
-
在进行b值时间扫描计算时,由于该区域地震数量较少,地震频次超过10的月份只有17个。为避免地震数量较少,个别地震对结果产生较大偏差,本文以季度为单位进行时间扫描计算,得出研究区域平均b值为0.86,与大尺度区域平均b值0.87相差不大(图8)。图中虚线表示平均b值位置,可以发现该区域M≥4.0地震全部发生在低b值时,本次唐山MS5.1地震发生前b值也回落到较低值。因此,该区域b值变化与震级存在较强关系,即中强震发生前b值处于平均值以下。
-
在做b值空间扫描时,由于该区域面积较少,因此在进行网格化时将扫描半径缩小到40 km,其他参数与大尺度区域相同。由于该区域4级以上地震较少,在进行时间分割扫描时不再以等长时间进行扫描,而以4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进行分割扫描,寻找地震发生前b值的变化特征。
图9a计算了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该区域b值空间分布,图中低b值区域位于丰南附近,而2010年4月丰南4.1级地震震中就位于此异常区。图9b计算了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该区域b值空间分布,图中低b值区域位于研究区东部较少区域。由于该异常区域较少,同时与图9c异常区重合,推测该异常区尚处于应力闭锁状态。2012年5月唐山4.7级地震震中位置b值虽然不是很低,但该区域b值低于周围b值。图9c计算了2012年5月至2015年8月该区域b值空间分布,图中低b值区域位于昌黎附近,2015年9月昌黎4.2级地震震中就位于此异常区。由于2019年12月南丰4.5级地震与2020年7月唐山MS5.1地震发震时间较近,在进行b值空间扫描时无法将2个地震进行分割,因此图9d计算了2015年9月至2020年6月该区域b值空间分布,将两个地震放在一起讨论。从图9d可以看出,b值异常区位于北部且范围较大,本次唐山MS5.1地震震中就位于此异常区。由于丰南4.5级地震震中位于图9d空白处,将不再对其讨论。
在该区域范围内4级以上地震与低b值区域存在很好的对应,除唐山4.7级地震外所有4级以上地震都处于低b值异常区。唐山4.7级地震虽未处于b值异常区,但其b值低于周围区域b值。因此,通过b值空间扫描,可以很好地为地震预测提供参考。
-
本文根据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提供的2009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12日期间地震目录,对唐山MS5.1地震前11年6个月的地震目录从大、小两个区域尺度进行了分析讨论。
1)大尺度区域b值空间扫描结果显示,唐山MS5.1地震震中区域b值虽然处于平均值以下,但非低b值异常区,对空间扫描进行时间分割后发现该区域b值呈现下降趋势;对小尺度区域重新扫描时可明显看出,唐山MS5.1地震震中位于低b值异常区。
2)对b值进行分析时,大尺度区域可以获得更大范围b值区域,有利于更多b值异常区的发现。但大尺度区域会掩盖局部区域的异常,导致局部异常数据被大范围数据平均,表现为正常b值。小尺度区域虽然研究范围较小,但可以将研究区域的变化很好地表现出来。因此,在b值计算时,应选择适当的研究范围,避免因研究范围过大导致局部异常被遗漏。
3)地震频次统计时,大尺度区域地震频次多在平均频次附近,无明显地震平静期。小尺度区域地震平静期较为明显,且该区域内4级以上地震几乎都存在半年以上地震平静期。这是因为大尺度区域内不同区域可能存在不同的地震平静期,在大尺度区域频次统计时,导致小尺度区域地震频次被平均,未表现出明显地震平静期。
4)大尺度区域平均b值为0.87,小尺度区域平均b值为0.86,两者相差不大且4级以上地震都发生在低b值时间段。
5)大尺度区域b值空间扫描结果显示,目前河北怀安-北京、唐山地震余震区东北段及西南段、渤海等区域虽已有中强地震发生,但b值仍处于较低水平,应对该区域加强关注。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 Value of Tangshan MS5.1 Earthquake in 2020
-
摘要: 为了考察b值在2020年唐山MS5.1地震前的时空变化特征,分别从大尺度区域及小尺度区域对2009年1月至地震发生前2个研究范围的b值变化进行时空扫描计算。结果显示:唐山MS5.1地震震中位置b值被小尺度区域很好地表现出来,而大尺度区域b值空间扫描未表现出明显异常;从大尺度区域可以看出,河北怀安—北京、唐山地震余震区东北及西南段、渤海等区域处于低b值区,未来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因此,在做b值研究时要选择适当的研究范围,防止研究范围过大b值异常区被遗漏。Abstrac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the b-value before the Tangshan MS5.1 earthquake in 2020, this paper conducts a spatio-temporal scanning calculation of the b-value changes in the capital circle from January 2009 to before the earthquak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value of the epicenter of the Tangshan MS5.1 earthquake is well represented by the small scale area, while the b-value of the large scale area shows no obvious anomaly. At present, the Shangyi-Huai'an section of Hebei, Beijing, Bohai and other areas are in low b-value areas, and there is a possibility of medium-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future. Therefore, the appropriate research scope should be selected during the b-value study to prevent the over-large B-value abnormal area from being omitted
-
Key words:
- Tangshan MS5.1 earthquake /
- b-value /
- time scanning /
- space scanning
-
[1] Gutenberg B, Richter C F. Frequency of earthquakes in California[J].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44, 34(4): 185-188. [2] Mogi K. Study of the elastic shocks caused by the fracture of heterogeneous materials and its relation to earthquake phenomena[J]. Bulletin of the Earthquake Research Institute, 1962, 40(1): 125-173. [3] Scholz C H. The frequency-magnitude relation of microfracturing in rock and its relation to earthquakes[J].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68, 58(1): 399-415. [4] Mousavi S M, Ogwari P O, Horton S P, et al.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frequency-magnitude distribution and seismogenic index during initiation of induced seismicity at Guy-Greenbrier, Arkansas[J]. 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2017, 267: 53-66. doi: 10.1016/j.pepi.2017.04.005 [5] Ghosh A, Newman A V, Thomas A M, et al. Interface locking along the subduction megathrust from b-value mapping near Nicoya Peninsula, Costa Rica[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8, 35(1): L01301. [6] Nanjo K Z, Hirata N, Obara K, et al. Decade-scale decrease in b value prior to the M9-class 2011 Tohoku and 2004 Sumatra quakes[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2, 39(20): L20304. [7] Wu H Y, Liu H F, Xu W J, et al. Fractal dimension and b value of the aftershock sequence of the 2008 MS8.0 Wenchuan earthquake[J]. Natural Hazards, 2017, 88(1): 315-325. doi: 10.1007/s11069-017-2866-7 [8] Nievas C I, Bommer J J, Crowley H, et al. Global occurrence and impact of small-to-medium magnitude earthquakes: a statistical analysis[J]. Bulletin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20, 18(1): 1-35. doi: 10.1007/s10518-019-00718-w [9] 郭慧, 江娃利, 谢新生. 对1976年河北唐山MS7.8地震地表破裂带展布及位移特征的新认识[J]. 地震地质, 2011, 33(3): 506-52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3.002 [10] Aki K.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e of b in the formula logN=a-bM and its confidence limits[J]. Bulletin of the Earthquake Research Institute, 1965, 43(2): 237-239. [11] 陈凌, 刘杰, 陈颙, 等. 地震活动性分析中余震的删除[J]. 地球物理学报, 1998, 41(S1): 244-252. [12] 苏有锦, 李永莉, 李忠华, 等. 川滇地区区域地震目录完整性最小震级分析[J]. 地震研究, 2003, 26(S1): 10-16. [13] 段美芳, 陆丽娜, 李莹甄, 等. 张家口-渤海断裂带西段及中西段b值时空扫描[J]. 震灾防御技术, 2018, 13(1): 138-148. doi: 10.11899/zzfy20180112 [14] 张双凤, 张小涛, 张丽晓. 基于b值的晋冀鲁豫交界区强震背景研究[J]. 地震, 2020, 40(2): 130-139. doi: 10.12196/j.issn.1000-3274.2020.02.010 [15] 史海霞, 孟令媛, 张雪梅, 等. 汶川地震前的b值变化[J]. 地球物理学报, 2018, 61(5): 1874-1882. doi: 10.6038/cjg2018M0024 [16] 刘子璇, 冯建刚, 王维桐. 2016年新疆呼图壁6.2级地震前b值异常特征研究[J]. 地震工程学报, 2020, 42(1): 150-156.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1.150 [17] Wyss M, Habermann R E. Precursory seismic quiescence[J]. 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 1988, 126(2-4): 319-332. doi: 10.1007/BF00879001 [18] Huang Q H, Nagao T. Seismic quiescence before the 2000 M = 7.3 Tottori earthquake[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2, 29(12): 1578. doi: 10.1029/2001GL013835 [19] Huang Q H. Search for reliable precursors: a case study of the seismic quiescence of the 2000 western Tottori prefecture earthquake[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06, 111(B4): B04301. [20] 易桂喜, 闻学泽. 多地震活动性参数在断裂带现今活动习性与地震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与问题[J]. 地震地质, 2007, 29(2): 254-27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7.02.005 [21] 王玉婷, 吕悦军, 谢卓娟, 等. 河北平原地震带的现今活动性分析[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2, 33(2): 6-14.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12.02.002 [22] 武敏捷, 朱红彬, 岳晓媛, 等. 基于多地震活动参数的首都圈地区地震危险性分析[J]. 华北地震科学, 2013, 31(1): 25-30.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3.01.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