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亚茹, 刘晓丹, 郭蕾, 王妍, 周依, 王想.
河北涿鹿ML4.8地震前后单台波速比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2021, 39(2): 87-95.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2.013
|
[2] |
樊冬, 崔东华.
单台测定中强震震级偏差的修正方法
. 华北地震科学,
2014, 32(3): 45-49.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4.03.010
|
[3] |
邢克勇, 江松, 姚升康, 赵春晓, 张华文.
PHC管桩单桩振动台试验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14, 32(1): 33-3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4.01.007
|
[4] |
刘波, 孙翠棉, 丁伟, 刘超, 李静.
新旧规范中地基承载力取值差异的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2013, 31(s1): 5-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3.z1.002
|
[5] |
曹立志, 郭赛.
高强混凝土单轴动态抗压本构关系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13, 31(s1): 83-86.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3.z1.022
|
[6] |
穆宇亮, 刘巧英, 张博.
单管通信铁塔结构基本自振周期分析及抗震应用
. 华北地震科学,
2011, 29(4): 58-60.
|
[7] |
马莉, 张玲, 杨颖, 王承伟, 张娉婷.
Pn与sPn震相到时差计算震源深度的单台应用
. 华北地震科学,
2011, 29(1): 57-62.
|
[8] |
杨鼎鸿, 蔡作馨, 程庆斌, 邓聪, 邓宁, 林昊.
地下流体数字化单井综合观测技术方案的对比实验
. 华北地震科学,
2010, 28(2): 58-62.
|
[9] |
周春霖, 陆浩亮, 朱合华.
桩土共同作用下桩长对结构抗震性能影响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09, 27(3): 7-11.
|
[10] |
李书华, 张福祥, 陈磊.
静载试验在既有桥梁鉴定中的应用
. 华北地震科学,
2008, 26(3): 53-56.
|
[11] |
李雪英, 陈立强, 赵英萍, 毛国良.
首都圈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单台震级偏差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04, 22(3): 33-39.
|
[12] |
翟向阳, 高红娟.
低应变反射波法在桩身质量判定中遇到的几个问题
. 华北地震科学,
2004, 22(4): 53-55.
|
[13] |
董辉, 刘涛.
基桩质量缺陷的可检测性和可分辨性
. 华北地震科学,
2004, 22(4): 56-58.
|
[14] |
刘军, 高红娟, 翟向阳.
浅析瑞雷波法检测复合地基承载力
. 华北地震科学,
2004, 22(4): 43-46.
|
[15] |
刘宗贤, 李玉亭.
在地震力及动弯矩作用下层土中单桩基础的振动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93, 11(1): 1-10.
|
[16] |
秦清娟, 董守玉, 贾化周, 张子广, 张国生.
单井水位地震异常信息的提取与地震预报
. 华北地震科学,
1992, 10(2): 67-72.
|
[17] |
马殿宙.
氡前兆的气载机理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1): 159-160.
|
[18] |
平建军.
单台波速比对邢台5.8级中强余震异常显示的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4): 72-78.
|
[19] |
徐扬.
用PC-1500计算机计算单台近震参数的程序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3): 79-83.
|
[20] |
王志贤, 王玉伍.
单井垂向全空间电阻率观测实验
. 华北地震科学,
1984, 2(1): 42-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