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江苏省地质矿产局.江苏省及上海市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 |
[2] |
郭斌,王斌,张月辉.苏北-南黄海盆地地震构造基本特征[J].华北地震科学,2013,31(1):38-44. |
[3] |
周海涛,郭良迁.利用跨断层形变资料研究云南地区主要断裂带应变特征[J].华北地震科学,2013,31(1):59-63. |
[4] |
杨博,占伟,高艳龙,等.GNSS垂向形变场信息提取的尝试[J].华北地震科学,2012,30(1):1-5. |
[5] |
陈阜超,纪静,塔拉,等.京津水准复测与垂直形变特征[J].华北地震科学,2011,29(2):31-34. |
[6] |
徐鸣洁,姜永基,周翠英,等.江苏及邻区现代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中国地震,1996,12(4):383-388. |
[7] |
郑江蓉,黄耘.常熟定点形变对江苏及南黄海中强震映震能力及预报效能分析[J].地震学刊,1999,4:34-42. |
[8] |
郑江蓉,徐桂明,李鸿宇,等.江苏体应变观测质量和强震响应能力综合分析[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5,25(4):63-68. |
[9] |
田建明,谢华章.江苏地区地震活动性图像的构造解释[J].地震地质,1996,18(3):251-257. |
[10] |
熊福来,朱文耀.长三角地区地形变特征的GPS监测和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07,50(6):1719-1730. |
[11] |
田建明,徐徐,谢华章,等.江苏及南黄海地区历史地震类型分布特征[J].地震学报,2004,26(4):432-439. |
[12] |
仇中阳,林叶青.江苏-南黄海地区断裂带附近的小震活动与主震的关系[J].地震学刊,2001,21(1):19-26. |
[13] |
张永奇.基于GPS的长江三角洲(江苏域)现今地壳形变特征分析[D].西安:长安大学,2011. |
[14] |
王文利,陈士根,董鸿闻,等.利用多面函数拟合中国陆地垂直运动速率图[J].测绘通报,2002,(8):6-11. |
[15] |
刘权威.多面函数拟合在地壳水平运动研究中的应用[J].测绘工程,1996,5(1):14-20. |
[16] |
陶本藻,姚宜斌.基于多面函数核函数配置型模型的参数估计[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3,28(5):547-555. |
[17] |
刘经南,姚宜斌,施闯,等.中国地壳运动整体速度场模型的建立方法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2,27(4):331-336. |
[18] |
刘经南,施闯,姚宜斌,等.多面函数拟合法及其在建立中国地壳平面运动速度场模型中的应用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1,26(6):500-503. |
[19] |
武艳强,江在森,杨国华,等.利用多面函数整体求解GPS应变场的方法及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9,34(9):1085-1089. |
[20] |
於宗俦,鲁林成.测量平差基础[M].北京:测绘出版社,1978. |
[21] |
石耀霖,朱守彪.用GPS位移资料计算应变方法的讨论[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6,26(1):1-8. |
[22] |
王斌,梁雪萍,周健,等.江苏及其周边地区断裂活动性与地震关系的分析[J].高原地震,2008,20(1):38-43. |
[23] |
李延兴,张静华,何建坤,等.太平洋板块俯冲对中国大陆的影响[J].测绘学报,2006,35(2):99-105. |
[24] |
徐杰,周本刚,计凤桔,等.中国东部海域及其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研究[J].地学前沿,2012,19(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