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会平, 杨农, 张岳桥, 等. 岷江水系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指示意义[J]. 第四纪研究, 2006, 26(1):126-135. |
[2] |
杨景春, 郭正堂, 曹家栋. 用地貌学方法研究贺兰山山前断层全新世活动状况[J]. 地震地质, 1985, 7(4):23-31. |
[3] |
杨景春, 谭利华, 李有利, 等. 祁连山北麓河流阶地与新构造演化[J]. 第四纪研究, 1998(3):229-237. |
[4] |
李有利, 谭利华, 段烽军, 等. 甘肃酒泉盆地河流地貌与新构造运动[J]. 干旱区地理, 2000, 23(4):304-309. |
[5] |
史兴民, 杨景春. 河流地貌对构造活动的响应[J]. 水土保持研究, 2003, 10(3):48-51, 108. |
[6] |
张培震, 李传友, 毛凤英. 河流阶地演化与走滑断裂滑动速率[J]. 地震地质, 2008, 30(1):44-57. |
[7] |
付碧宏, 时丕龙, 贾营营. 青藏高原大型走滑断裂带晚新生代构造地貌生长及水系响应[J]. 地质科学, 2009, 44(4):1343-1363. |
[8] |
Wallace R E. Variations in slip rates, migration, and grouping of slip events on faults in the Great Basin province[J]. Bulletin of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87, 77:868-876. |
[9] |
Wang X, Liou J G, Mao H K. Coesite-bearing eclogite from the Dabie mountains in central China[J]. Geology, 1989, 17(12):1085-1088. |
[10] |
方仲景, 丁梦林, 计凤桔, 等. 郯城-庐江断裂带地震活动的地质分析[J]. 地震地质, 1980, 2(4):39-45. |
[11] |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郯庐断裂[M]. 北京:地震出版社, 1987. |
[12] |
姚大全, 刘加灿, 翟洪涛, 等. 郯庐断裂带白山-卅铺段第四纪以来的活动习性[J]. 地震地质, 2004, 24(6):622-629. |
[13] |
徐贵忠, 王艺芬, 张稳胜. 桐柏-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大地构造演化[J].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1993, 15(1):35-44. |
[14] |
宋明水, 江来利, 李学田, 等. 大别山造山带对合肥盆地的构造控制[J]. 石油实验地质, 2002, 24(3):209-215. |
[15] |
朱光, 王道轩, 刘国生, 等. 郯庐断裂带的演化及其对西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响应[J]. 地质科学, 2004, 39(1):36-49. |
[16] |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 安徽省区域地质志[M].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7. |
[17] |
朱光, 王道轩, 刘国生, 等. 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活动及其动力学背景[J]. 地质科学, 2001, 36(3):269-278. |
[18] |
唐从国, 刘从强. 基于DEM提取流域河网研究[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6, 25(S1):313-315. |
[19] |
李传友, 张培震, 袁道阳, 等.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黄香沟段晚第四纪水平位移特征及其微地貌响应[J]. 地震地质, 2006, 28(3):391-404. |
[20] |
周厚云, 韩慕康, 侯建军. 东秦岭铁炉子断裂的新活动特征[J]. 地震地质, 2001, 23(3):390-398. |
[21] |
张岳桥, 李海龙. 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调查与分析[J]. 第四纪研究, 2010, 30(4):699-710. |
[22] |
赵洪壮, 李有利, 杨景春. 北天山流域河长坡降指标与Hack剖面的新构造意义[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6(2):237-244. |
[23] |
汤有标, 沈子忠, 林安培, 等. 郯庐断裂带安徽段的展布及其新构造活动[J]. 地震地质, 1988, 10(2):46-50. |
[24] |
汤有标, 姚大全. 郯庐断裂带南段新活动性的初步研究[J]. 地震研究, 1990, 13(2):155-165. |
[25] |
刘备, 朱光, 翟明见, 等. 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活断层特征与成因[J]. 地质科学, 2015, 50(2):611-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