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 第16卷 第4期
1998, 16(4): 1-9.
摘要:
共搜集到1960~1990年中、南美洲地区10个地震序列。其中1个是板内地震序列。这个板内地震序列表现出的特征是:震中分布区域的长轴较短,长短轴之比低;余震震源机制和主震震源机制相比变化大。其余9个是俯冲带上的板缘地震序列,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震中分布区域的长轴较长;震源深度下限超过地壳,可以达到70km以下(第10号序列例外);主震的震源机制受俯冲带的走向、倾向和倾角的控制。但是这些地震序列又分为两种情况:(1)有5个地震序列,其震中分布区域的长轴走向和俯冲带的走向相同;(2)有4个地震序列,其震中分布区域的长轴走向和俯冲带俯冲方向相同,即和俯冲带的走向垂直。前者的特征是;震中分布区域的长短轴之比高;余震震源机制和主震震源机制相比除了序列初期的个别地震外,差异甚小。而后者的情况比较复杂,有些地震序列震中分布区域的长短轴之比低,个别地震序列后期余震震源机制和主震震源机制的差别大。
共搜集到1960~1990年中、南美洲地区10个地震序列。其中1个是板内地震序列。这个板内地震序列表现出的特征是:震中分布区域的长轴较短,长短轴之比低;余震震源机制和主震震源机制相比变化大。其余9个是俯冲带上的板缘地震序列,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震中分布区域的长轴较长;震源深度下限超过地壳,可以达到70km以下(第10号序列例外);主震的震源机制受俯冲带的走向、倾向和倾角的控制。但是这些地震序列又分为两种情况:(1)有5个地震序列,其震中分布区域的长轴走向和俯冲带的走向相同;(2)有4个地震序列,其震中分布区域的长轴走向和俯冲带俯冲方向相同,即和俯冲带的走向垂直。前者的特征是;震中分布区域的长短轴之比高;余震震源机制和主震震源机制相比除了序列初期的个别地震外,差异甚小。而后者的情况比较复杂,有些地震序列震中分布区域的长短轴之比低,个别地震序列后期余震震源机制和主震震源机制的差别大。
1998, 16(4): 10-16.
摘要:
从理论上讲,地震之间存在力学相关性,尤其是一个地震带内在临界状态,地震间相互作用增强。利用这种关系用地震触发响应系数扫描方法,可在一个强震发生后预测下次强震发生的地点。地震引起的应力场扰动包括静态、动态扰动,包括断层弹性位错,也有断层蠕动,可以有弹性地震波和粘弹性形变波的传播实现,有弹性变形,也有永久变形,有瞬间的,也有长久的效应等。这方面已提出好多种效应假说,多种效应共同作用的后果是一个。At值综合了强震后多种作用的后果,计算简便,一般在强震后一至几个月内即可进行,即可预测下次强震位置。
从理论上讲,地震之间存在力学相关性,尤其是一个地震带内在临界状态,地震间相互作用增强。利用这种关系用地震触发响应系数扫描方法,可在一个强震发生后预测下次强震发生的地点。地震引起的应力场扰动包括静态、动态扰动,包括断层弹性位错,也有断层蠕动,可以有弹性地震波和粘弹性形变波的传播实现,有弹性变形,也有永久变形,有瞬间的,也有长久的效应等。这方面已提出好多种效应假说,多种效应共同作用的后果是一个。At值综合了强震后多种作用的后果,计算简便,一般在强震后一至几个月内即可进行,即可预测下次强震位置。
1998, 16(4): 17-22.
摘要:
地震地面运动被模拟成均值为零的两次过滤Gauss白噪声随机过程。第一次过滤削减白噪声的高频含量;第二次过滤削减白噪声的低频含量。根据地震记录的功率谱,使用非线性函数的最小二乘法,确定了两次过滤Gauss白噪声随机过程的功率谱密度函数的参数。
地震地面运动被模拟成均值为零的两次过滤Gauss白噪声随机过程。第一次过滤削减白噪声的高频含量;第二次过滤削减白噪声的低频含量。根据地震记录的功率谱,使用非线性函数的最小二乘法,确定了两次过滤Gauss白噪声随机过程的功率谱密度函数的参数。
1998, 16(4): 23-33.
摘要:
从信息论及贝叶斯模型出发,以长期异常背景为基础,近期异常为依据,在对未来十年R度的地震趋势进行估计的条件下,预测了河北北部2005年前强震危险性,给出了区域内强震发生和各裂度概率的空间分布
从信息论及贝叶斯模型出发,以长期异常背景为基础,近期异常为依据,在对未来十年R度的地震趋势进行估计的条件下,预测了河北北部2005年前强震危险性,给出了区域内强震发生和各裂度概率的空间分布
1998, 16(4): 34-38.
摘要:
地震研究及其预报是多学科的交叉,而非线性科学即分形学和混沌理论给人以新启示。本文叙述了地震的广义能量分维,广义时间分维和广义空间分维,探讨了三种广义分维在地震的前兆和余震中的变化规律,进而指出三种广义分维由主震前的低值异常变为震后再度回升现象。作者对第5个地震活跃期的特点提出了一些看法。
地震研究及其预报是多学科的交叉,而非线性科学即分形学和混沌理论给人以新启示。本文叙述了地震的广义能量分维,广义时间分维和广义空间分维,探讨了三种广义分维在地震的前兆和余震中的变化规律,进而指出三种广义分维由主震前的低值异常变为震后再度回升现象。作者对第5个地震活跃期的特点提出了一些看法。
1998, 16(4): 39-50.
摘要:
地震灾害经济损失预测是震害预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北省北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建筑物、生命线工程等震害预测的基础上,确定了震害经济损失预测的各种参数,以乡(镇)、区(市辖区)为基础统计单元,采用动态预测模型,预测河北省北部2005年前震害经济期望损失:直接经济损失19.74亿元,总经济损失31.92亿元。若怀来发生5.5级和6级假想地震,震害经济损失分别为3.06亿元和4.82亿元,死亡1人和11人,提出了减轻震害经济损失的对策。该项研究不仅为本区域未来地震经济损失快速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其预测方法也适用于其他地区的震害经济损失预测。
地震灾害经济损失预测是震害预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北省北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建筑物、生命线工程等震害预测的基础上,确定了震害经济损失预测的各种参数,以乡(镇)、区(市辖区)为基础统计单元,采用动态预测模型,预测河北省北部2005年前震害经济期望损失:直接经济损失19.74亿元,总经济损失31.92亿元。若怀来发生5.5级和6级假想地震,震害经济损失分别为3.06亿元和4.82亿元,死亡1人和11人,提出了减轻震害经济损失的对策。该项研究不仅为本区域未来地震经济损失快速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其预测方法也适用于其他地区的震害经济损失预测。
1998, 16(4): 51-57.
摘要:
较系统地分析了山西省定襄泉的地震水文地球化学条件、水氡的主要干扰因素和年动态变化特征以及趋势异常的判定与华北地区地震活动关系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水氧观测的主要干扰是降雨的淡化,水氡的年动态变化规律为春低秋高型;该泉自1979年投入观测以来,共出现3次趋势性高值变化,每次变化均与山西地震带及华北地区的中强地震活动的增强过程有对应关系,表明水氡异常变化与华北地区应力场的增强、调整过程是有关的。
较系统地分析了山西省定襄泉的地震水文地球化学条件、水氡的主要干扰因素和年动态变化特征以及趋势异常的判定与华北地区地震活动关系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水氧观测的主要干扰是降雨的淡化,水氡的年动态变化规律为春低秋高型;该泉自1979年投入观测以来,共出现3次趋势性高值变化,每次变化均与山西地震带及华北地区的中强地震活动的增强过程有对应关系,表明水氡异常变化与华北地区应力场的增强、调整过程是有关的。
1998, 16(4): 58-65.
摘要:
通过对河北北部地区的场地特征与震害关系的研究,结合该区地震活动程度的预测意见,对河北北部地区今后可能出现的震害类型进行了初步估计,同时为减轻该区地震灾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通过对河北北部地区的场地特征与震害关系的研究,结合该区地震活动程度的预测意见,对河北北部地区今后可能出现的震害类型进行了初步估计,同时为减轻该区地震灾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998, 16(4): 66-70.
摘要:
用浅层折射和反射联合勘探方法在京─沪高速公路沂河桥址区进行隐伏断层和岩性垂直分带探测试验,试验是在宽约400m的水面上进行的。工作区第四系沉积层和下伏基岩对采用纵波速度作为探测物理量是敏感的,采用ES-2401高分辨率数字地震仪和"五小二高"的工作方法,全方位拾取折射和反射波信息,强化地质推断解释的可靠性,探测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用浅层折射和反射联合勘探方法在京─沪高速公路沂河桥址区进行隐伏断层和岩性垂直分带探测试验,试验是在宽约400m的水面上进行的。工作区第四系沉积层和下伏基岩对采用纵波速度作为探测物理量是敏感的,采用ES-2401高分辨率数字地震仪和"五小二高"的工作方法,全方位拾取折射和反射波信息,强化地质推断解释的可靠性,探测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998, 16(4): 71-75.
摘要:
利用最大熵谱方法,对我省及邻区几个井孔的地下水动态多年观测资料进行了熵谱分析。结果显示,地下水动态变化除了1年及1年以内的短周期成分外,还存在着3年和10年左右的卓越周期成分。对这一周期结构的认识,有助于正确识别地震的中短期异常信息。
利用最大熵谱方法,对我省及邻区几个井孔的地下水动态多年观测资料进行了熵谱分析。结果显示,地下水动态变化除了1年及1年以内的短周期成分外,还存在着3年和10年左右的卓越周期成分。对这一周期结构的认识,有助于正确识别地震的中短期异常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