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 第4卷 第1期
1986, 4(1): 1-15.
摘要:
本文根据1970~1983年间南北地震带北段(松潘至五原)的强震、中强震、小震震源机制以及分区小震综合断层面解综合判定了该带的分区主压力方向,并对总的构造力源进行了讨论。此外根据中强地震的余震区分布和宏观极震区长轴确定了该带发震断层的优势方向,由此讨论了南北地震带北段现今构造运动的特点。
本文根据1970~1983年间南北地震带北段(松潘至五原)的强震、中强震、小震震源机制以及分区小震综合断层面解综合判定了该带的分区主压力方向,并对总的构造力源进行了讨论。此外根据中强地震的余震区分布和宏观极震区长轴确定了该带发震断层的优势方向,由此讨论了南北地震带北段现今构造运动的特点。
1986, 4(1): 16-27.
摘要:
调和分析方法求得水位较重力固体潮的时间滞后△t,兖州、豫49、北京塔院及鲁14井分别为18.2、8.4、9.2和22分钟左右,这对研究地下水和地壳应力应变的关系及消除固体潮对水位的影响将起重要作用。#br#用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了兖州、塔院井近一个月的时值水位,较好地消除了诸因素对水位的影响,求出的残差△(t)曲线呈随机波动。剩佘标准差S分别为6.80和6.56毫米,在无区域应力引起水位变化的情况下,落在2S范围之外的点仅占2.6-3.4%。对逐步回归方法在深井水位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各自变量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详细讨论,作了较严格的精度和稳定性检验。
调和分析方法求得水位较重力固体潮的时间滞后△t,兖州、豫49、北京塔院及鲁14井分别为18.2、8.4、9.2和22分钟左右,这对研究地下水和地壳应力应变的关系及消除固体潮对水位的影响将起重要作用。#br#用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了兖州、塔院井近一个月的时值水位,较好地消除了诸因素对水位的影响,求出的残差△(t)曲线呈随机波动。剩佘标准差S分别为6.80和6.56毫米,在无区域应力引起水位变化的情况下,落在2S范围之外的点仅占2.6-3.4%。对逐步回归方法在深井水位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各自变量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详细讨论,作了较严格的精度和稳定性检验。
1986, 4(1): 28-36.
摘要:
黄河发育在阴山和秦岭两大纬向构造带之间,受到不同构造单元和大断裂的控制,在各个段落上构成了"沿黄断裂带"。黄河在不同构造的交汇处,形成了巨大的河道拐弯和一些独特的"喇叭型"构造。进入新构造运动时期,其活动仍然来停止,以致酿成了这些地带中强地震的不断发生。#br#文中对黄河中、下游的河道摆动和迁徒进行了论述,强调了新构造运动的作用,指出"禹王故道"受控于地质构造,是一条地壳破碎带,也是一条地震活动带。#br#本文指出,黄河大拐弯、喇叭型构造、"禹王故道"、黄河大支流的地震活动性构成了"沿黄地震带",这就为大地震的发生,提供了空间信息。
黄河发育在阴山和秦岭两大纬向构造带之间,受到不同构造单元和大断裂的控制,在各个段落上构成了"沿黄断裂带"。黄河在不同构造的交汇处,形成了巨大的河道拐弯和一些独特的"喇叭型"构造。进入新构造运动时期,其活动仍然来停止,以致酿成了这些地带中强地震的不断发生。#br#文中对黄河中、下游的河道摆动和迁徒进行了论述,强调了新构造运动的作用,指出"禹王故道"受控于地质构造,是一条地壳破碎带,也是一条地震活动带。#br#本文指出,黄河大拐弯、喇叭型构造、"禹王故道"、黄河大支流的地震活动性构成了"沿黄地震带",这就为大地震的发生,提供了空间信息。
1986, 4(1): 37-47.
摘要:
本文总结了华北盆地北部构造演化的基本特征,研究了主要断裂的活动历史和活动特征,并对沧东等八条具有控制性意义的断裂进行了重点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断裂活动与强震的关系。
本文总结了华北盆地北部构造演化的基本特征,研究了主要断裂的活动历史和活动特征,并对沧东等八条具有控制性意义的断裂进行了重点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断裂活动与强震的关系。
1986, 4(1): 48-55.
摘要:
本文从地震地质角度,对1920年海源大震发震构造带,主要是对极震区发震构造在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性及活动特点以及产生这一活动的应力场与动力来源等进行了讨论。之后,在分析区内活动构造的基础上,得到两点有关海原大震发生的重要地质信息。
本文从地震地质角度,对1920年海源大震发震构造带,主要是对极震区发震构造在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性及活动特点以及产生这一活动的应力场与动力来源等进行了讨论。之后,在分析区内活动构造的基础上,得到两点有关海原大震发生的重要地质信息。
1986, 4(1): 56-63.
摘要:
聊考断裂带是我国东部一条重要的地震构造带。历史上1502年在濮城发生过6(1/2)级地震,1654年在朝城发生5(1/2)级地震。二十世纪以来,在菏泽西南相继发生了四次中、强地震,即1937年7级和6(3/4)级地震,1948年5.5级地震和1984年5.9级地震,其极震区部分重叠,应属于原地重复地震。本文试图根据该断裂带第四纪地质、考古、地壳形变、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有关资料,采用地质方法和Brune方法,分别计算聊考断裂带第四纪以来、人文时期和现今的平均位移速率,并以此讨论聊考断裂带长趋势地震危险性。
聊考断裂带是我国东部一条重要的地震构造带。历史上1502年在濮城发生过6(1/2)级地震,1654年在朝城发生5(1/2)级地震。二十世纪以来,在菏泽西南相继发生了四次中、强地震,即1937年7级和6(3/4)级地震,1948年5.5级地震和1984年5.9级地震,其极震区部分重叠,应属于原地重复地震。本文试图根据该断裂带第四纪地质、考古、地壳形变、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有关资料,采用地质方法和Brune方法,分别计算聊考断裂带第四纪以来、人文时期和现今的平均位移速率,并以此讨论聊考断裂带长趋势地震危险性。
1986, 4(1): 64-70.
摘要:
最近十几年的地震观测资料表明,豫北及邻区的地震主要集中发生在某些特殊的构造部位,如:林县震区,磁县震区、菏泽震区等。这些地震集中区不仅有大量微小震发生,而且还发生了几次中强地震。如1980年8月2日林县Ms4.6级地震,1983年11月7日荷泽Ms5.9级地震等。这些地震活动,引起了有关人员的注意。不少同志就该区的地震活动背景和活动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探讨。本文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即根据不同介质的物理参数和边界的作用方式模拟本区构造应力场模型;并根据最大剪应力破裂准则,将这些模型与本区近十四年来M≥3级的地震分布情况进行比较,选择计算模型中与实际地震分布情况吻合较好的物理条件和力学条件,以探求本区可能存在的相对高剪应力区,并模拟出本区介质的物理特征以及所受应力的状态。
最近十几年的地震观测资料表明,豫北及邻区的地震主要集中发生在某些特殊的构造部位,如:林县震区,磁县震区、菏泽震区等。这些地震集中区不仅有大量微小震发生,而且还发生了几次中强地震。如1980年8月2日林县Ms4.6级地震,1983年11月7日荷泽Ms5.9级地震等。这些地震活动,引起了有关人员的注意。不少同志就该区的地震活动背景和活动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探讨。本文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即根据不同介质的物理参数和边界的作用方式模拟本区构造应力场模型;并根据最大剪应力破裂准则,将这些模型与本区近十四年来M≥3级的地震分布情况进行比较,选择计算模型中与实际地震分布情况吻合较好的物理条件和力学条件,以探求本区可能存在的相对高剪应力区,并模拟出本区介质的物理特征以及所受应力的状态。
1986, 4(1): 71-77.
摘要: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对公元512年5月12日山西北部的一次7(1/2)级强震的有感区、破坏区、极震区、佘震分布区以及震前山西北部的地震活动形势作了分析研究,提出这次强震的震中位置大体是北纬38°50',东经112°50',在今代县境内,取名代县地震。发震构造为北北东向。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对公元512年5月12日山西北部的一次7(1/2)级强震的有感区、破坏区、极震区、佘震分布区以及震前山西北部的地震活动形势作了分析研究,提出这次强震的震中位置大体是北纬38°50',东经112°50',在今代县境内,取名代县地震。发震构造为北北东向。
1986, 4(1): 78-83.
摘要:
QDJ-A气敏地震监测仪,因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兼有连测和点测系统,不仅为地震监测,也为地震水文地球化学实验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气敏鉴定器对氢和甲烷都有很好的响应,但在实验研究对象——岩石或地下水中,二者又往往共存,所以通过连测系统获得的气体变化过程曲线,至少反映氢和甲烷的混合变化,通过点测系统,用色谱法检查,也只能对氢析出做定性分析。然而多数实验不仅要求观察氢析出的动态变化,还必须对它定量。为此,作者在实验研究中曾提出一个测定氢析出量的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路也可用于地震监测,对自流井水(气)化学组分的动态做半定量分析。
QDJ-A气敏地震监测仪,因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兼有连测和点测系统,不仅为地震监测,也为地震水文地球化学实验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气敏鉴定器对氢和甲烷都有很好的响应,但在实验研究对象——岩石或地下水中,二者又往往共存,所以通过连测系统获得的气体变化过程曲线,至少反映氢和甲烷的混合变化,通过点测系统,用色谱法检查,也只能对氢析出做定性分析。然而多数实验不仅要求观察氢析出的动态变化,还必须对它定量。为此,作者在实验研究中曾提出一个测定氢析出量的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路也可用于地震监测,对自流井水(气)化学组分的动态做半定量分析。
1986, 4(1): 84-89.
摘要:
本文根据牛志仁所提出的检验异常地震活动的统计方法,对华北北部地区的九次M≥5.0级地震前后的异常地震活动,进行了统计检验,拟合出了适合该区的孕震时间△Ti(天)与震级M的统计关系式,探讨了异常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
本文根据牛志仁所提出的检验异常地震活动的统计方法,对华北北部地区的九次M≥5.0级地震前后的异常地震活动,进行了统计检验,拟合出了适合该区的孕震时间△Ti(天)与震级M的统计关系式,探讨了异常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
1986, 4(1): 90-95.
摘要:
1981年8月13日11时01分内蒙丰镇发生Ms5.8级地震。
1981年8月13日11时01分内蒙丰镇发生Ms5.8级地震。
1986, 4(1): 96-100.
摘要:
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可能伴随着地壳深部电导率的变化,从而使变化磁场的感应场产生某种异常反映到日变化上来,而此种异常在地磁垂直分量上反映最为明显。研究日变形态与地震的关系,是期望从中得到某种前兆信息,为地震予报服务。
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可能伴随着地壳深部电导率的变化,从而使变化磁场的感应场产生某种异常反映到日变化上来,而此种异常在地磁垂直分量上反映最为明显。研究日变形态与地震的关系,是期望从中得到某种前兆信息,为地震予报服务。
1986, 4(1): 101-102.
摘要:
不寻常的地震灾害提起喷水冒砂,人们往往与地震联系。的确喷水冒砂与地震有关,伴随着地面振动,水砂涌出地表,高数尺至丈余。水去砂存,地表留下高30-40厘米的砂丘、砂岭。华北平原是喷水冒砂严重区,1679年河北三河地震,"平谷地裂丈余,黑水兼砂涌出,德胜门外涌黄流,天坛旁裂出黑水"。1966年以来的邢台、河间、唐山等地震,无不发生严重的喷水冒砂,尤以唐山地震更为突出,水砂复盖耕地面积30-40%,距震中120公里的耿楼村,喷水冒砂孔1000多个。发生在地震当时的喷水冒砂,是平原区一种普遍的震害现象,而发生在其他时间的喷水冒砂,常常误当地震前兆,弄得人心惶惶。
不寻常的地震灾害提起喷水冒砂,人们往往与地震联系。的确喷水冒砂与地震有关,伴随着地面振动,水砂涌出地表,高数尺至丈余。水去砂存,地表留下高30-40厘米的砂丘、砂岭。华北平原是喷水冒砂严重区,1679年河北三河地震,"平谷地裂丈余,黑水兼砂涌出,德胜门外涌黄流,天坛旁裂出黑水"。1966年以来的邢台、河间、唐山等地震,无不发生严重的喷水冒砂,尤以唐山地震更为突出,水砂复盖耕地面积30-40%,距震中120公里的耿楼村,喷水冒砂孔1000多个。发生在地震当时的喷水冒砂,是平原区一种普遍的震害现象,而发生在其他时间的喷水冒砂,常常误当地震前兆,弄得人心惶惶。
1986, 4(1): 103-107.
摘要: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天津地区咸水层水位出现长趋势变化,一般认为这种变化是地震的长趋势异常。但是,经过我们调查分析,认为天津地区咸水层水位在唐山地震前的长趋势下降,很可能是大量开采地下水所引起的。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天津地区咸水层水位出现长趋势变化,一般认为这种变化是地震的长趋势异常。但是,经过我们调查分析,认为天津地区咸水层水位在唐山地震前的长趋势下降,很可能是大量开采地下水所引起的。